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麦肯锡全球保险业年度报告(2023):与时俱进,提升商业财产险市场契合度

添加时间:2024-02-11

/

一、全球商业财产险市场趋势及四大挑战

近年来,受费率走强推动,全球商业财产险业务增长强劲,保费年增长率自2018年以来始终保持在6%-8%之间,综合成本率也不断改善。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到约9220亿美元,综合成本率降至约95%(见图1)。

然而,在全球多个重大事件影响下,宏观经济趋势不断加速发展,风险性质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商业财产险公司当前面临的冲击与以往大为不同,具体而言,以下四大趋势给商业财产险企业带来挑战:

首先,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高企的通胀和愈加激烈的渠道竞争正持续挤压利润。

其次,风险性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保障缺口也随之不断扩大。

第三,上述挑战因传统再保险和另类资本市场的承保能力下降而加剧。

第四,险企自身承保理赔能力与人才亟待转型。

带着以上思考,我们将探究当前全球商业财产险公司面临的四大挑战及其破局之策。我们相信国外同行的应对举措和相关经验能为中国财产险公司带来诸多有益启发。

二、商业财产险企业的破局之策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林桂莲( ):

全球商业财产险公司均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但其中最翘楚者正专注坚持三方面以应对挑战:

首先,领先险企

常通过与客户达成长期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更有效管理客户风险。其次,领先险企正在通过产品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多年前,我们从网络安全领域看到了这一趋势,近年来,险企也在涉足环境与气候风险保障以拓宽业务范畴。当前已涌现出诸多新兴细分市场,并日益趋于成熟,险企需通过产品和承保创新以抓住市场机会。最后,领先险企仍在不断优化其本身擅长的承保服务。当前,保险的核心仍然是持续有效地评估及选择风险保障。领先险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其他创新技术,使其承保服务已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细化。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咨询业务负责人吴晓薇:

财产险公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管理”转变。以客户为中心是财险企业的必然选择,它们需改变“产品导向、等量赔付”经营模式,延申客户价值,强化风险减量管理能力,迈向险企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之路。

从产品向解决方案升级是险企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核心。险企需要聚焦客户需求,实现从单一的标准化产品向产品组合演进。同时积极构建生态,链接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服务链条,最终提供“产品组合+生态服务”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量创造。

围绕风险减量管理重塑保险经营理念,构建全面风险减量管理体系,是险企深化客户价值主张,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险企需通过主动参与指导风险管理及事故处理,成为风险管理工厂,帮助客户提高韧性,实现真正的客户价值经营。同时,通过构建保险新逻辑实现承保端盈利。

(一)成功的商业财产险公司能明确自身独特优势,在价格战之外,凭借更多优势参与竞争

商业财产险公司面临四大竞争压力

费率波动。全球费率上涨速度已连续7个季度放缓,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20%降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6%;但不同产品的费率变化趋势有所差别。例如,金融责任和职业责任险费率增速下滑幅度最大,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40%下降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1%。相反,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产品费率在加速上涨。2023年1月,全球财产巨灾再保险续转费率上涨37%,这是自1992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通胀加剧带来定价不充分风险。目前多数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均处于数十年高位。2022年第四季度,欧洲年通胀率为12%,美国为7%,亚洲为4%。通胀增加了险企的营收压力,同时净利润会因赔付成本上升且准备金要求增高而承压。积极的一面是,随着利率开始上升,险企投资收益率有可能提高(见图2)。

来自渠道合作伙伴的压力。渠道合作伙伴相比商险公司更接近客户,业务模式也更“轻资本”,因此在人才与资本竞争中占得先机。在竞争优势加持下,渠道合作伙伴得以向价值链上游扩张,管理型总代理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2012-2021年期间,美国管理型总代理以10%的速度增长,是行业保费增长率的两倍以上。然而,如果有效加以利用,这些渠道也可以给商险公司带来显著效益。

承保组合的碳排放受到严密关注。初步估算显示,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承保组合的碳排放量需在2030年前减少43%。随着时间推移,险企的承保可能向排放强度较低、脱碳路径更短、拥有净零排放技术的行业倾斜。为在竞争中取得成功,险企需要在标的组合管理和承保方面发展新能力。

险企需要以独特价值主张取胜,避免陷入价格战

最成功的商险公司通过大力投入,强化独特优势。在2016-2021年间,无论市场走强还是走弱,对聚焦特定领域的专业型险企而言,其业绩始终优于业务较为分散的同行(见图3)。商险公司可通过落实四项要务,围绕价值主张而非价格开展竞争。

明确竞争领域。商险公司可提供不仅涉及风险转移,还有助于风险减量的独特专业知识、产品和服务,借此深化客户价值主张,这可使其避免纯粹的价格竞争。

聚焦卓越技术,克服通胀挑战。商险公司需要有效管理费率,定价模型和续保需纳入对各类通胀要素的前瞻性考量。成熟险企会利用通胀情景模型,定期根据市场价格与技术价格间的差距调整各类产品线的组合风险敞口。

实施有针对性的渠道战略。商险公司应纵观各业务线、地区、垂直行业和细分客群,结合自身禀赋制定有针对性的渠道策略。例如,部分险企在具备独特优势的领域对中小企业客户开展数字化直销。在其他领域可采取选择性承保策略,或纯粹作为承保能力提供者。

把握承保业务组合脱碳机会。商险公司应思考如何将独特优势与脱碳目标相结合。具体而言,险企可遵循四步法建立与实体经济脱碳挂钩的价值主张:首先,透明披露承保业务组合的碳排放。其次,形成对行业层面排放强度和收入影响的前瞻性观点,制定具体承保组合的脱碳路径,并瞄准能够体现净零转型支持行业增长机会的业务组合。第三,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整合排放视角。最后,在承保组合偏离所确定的脱碳路径时采取行动。

(二)风险性质深刻变化,商险企业需要提升产品市场契合度

风险性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结构性变化,商险公司却不能始终保持与市场俱进。虽然商险保费在过去3年以每年约7%的速度增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费率上涨驱动。在经费率涨幅调整后,全球保费收入增速严重落后于同期全球GDP增速,这表明商险产品的市场契合度降低(见图4)。

这是保险行业当前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当前有三大趋势推动保险缺口扩大:巨灾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加剧,经济向净零排放转型以及网络风险持续演变。此外,不断变化的供应链和商业贸易也会影响海运和业务中断保险等产品。

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有所增加,且影响区域不断扩大。自2017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年遭遇15起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自然灾害——相较而言,之前10年为每年10起,而2007年之前的10年,每年则不到6起。2021年全球巨灾险缺口估计在1300亿到1400亿美元,有60%以上集中在北美和欧洲。

净零排放转型。可再生能源和脱碳技术将带来新的风险形式,催生新的保障需求,相应的保险价值池可能高达15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财产以及能源和建筑等特殊保险业务线。然而,近年来险企的可再生能源业务线利润不佳,承保意愿减弱。

网络风险。商险公司很难合理量化网络风险敞口并拟定条款,也因此很难获得再保支持。不过这一情形正在迅速改变,首只网络巨灾债券已于2023年发行。2020年,网络经济损失总规模已达到9450亿美元——是总保费规模的100倍以上——保障缺口巨大。这些损失中哪怕仅有一小部分可保,也可为全球商险市场带来千亿以上的增长机会(见图5)。

商险公司可采取四项行动提升市场契合度,将不断演进的风险转变为新的增长机会,同时填补保障缺口,提升客户以及整体经济的韧性。

针对风险转移解决方案,升级并创新产品与条款设计

为给净零转型风险提供充分保障,商险公司须发展对原生风险的承保能力,例如围绕碳捕获和储能等脱碳技术。但由于历史数据不足,此类产品的供应有限(见图6)。商险企业还可提供参数型(或指数型)解决方案、针对特定客群定制产品等。例如,针对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商险公司可横跨传统中小企业行业条线构建产品组合以提供“定制化”保险,并简化条款措词。

调整定价,反映风险的真实成本

险企需不断迭代定价模型,通过精准微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并应用更先进的建模技术和内外部数据。例如,定价模型可应用高级建模技术评估巨灾事件,以确定一次性天气事件确属异常还是反映了新规律。商险公司对于新兴风险的历史数据有限,因此需要与第三方合作获得新趋势的数据与洞见。短期而言,险企可利用领先的管理型总代理在承保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要着眼长期,建立起自身的人才队伍与能力。

保险动态最近公司怎么查_保险公司最近的动态_保险动态最近公司查不到

投资于风险减量

商险公司必须从纯粹的风险转移范畴向风险减量服务拓展。例如,在网络领域,通过提供风险情报、数据中心分散化解决方案、咨询服务和员工培训等,帮助客户降低网络威胁、改善风险识别。很多险企还与网络安全公司合作,提供端点保护或多因素验证。此外,领先公司已经在与政府和监管机构合作,确保建筑标准符合设计用途,能够充分应对当地灾害风险。在自然灾害领域,商险公司可提供极端天气警报帮助客户管理风险敞口。商险公司还可利用自身专业能力帮助客户培养供应链韧性,或妥善处理各种环境、社会与治理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及供应商认证。

教育利益相关方,提升风险意识

在很多情况下,客户并不完全了解风险的严重性及可获得的保险。例如,麦肯锡调查了400多家无网络保险保障的中小型企业,发现其中80%的企业不知道有相关保险产品,或不清楚自己面临网络风险。然而,迈克菲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3的企业在2019年报告遭遇了网络安全事件。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险企可积极发动客户、分销商、监管机构和政府,对利益相关方展开教育,支持其风险减量工作,从而主动应对风险、提高体系韧性。

(三)撬动另类资本及公私合作模式,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承保能力,在资本紧缩周期中保持竞争力

即便只填补上文指出的一部分保障缺口,也需要投入数千亿美元。与此同时,2022年专用再保险资本却减少了16%;2023年1月再保险续保保费达到历史高位。造成上述局面的因素包括2017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保额需求因通胀率处于数十年高位、金融工具市值损失、美元持续走强。对再保险资本的需求增长,但同时供应减少,两者叠加让当前周期挑战重重。

另类资本市场,包括保险相连证券、抵押再保险等也面临同样问题。保险相连证券公开市场自2018年以来表现不佳,因为有近85%的产品与巨灾挂钩,而投资者因自然灾害事件频发遭受惨重的连带损失。2022年第三季度,公开巨灾债券的发行量下降了81%,为过去10年的同期最低水平。行业已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2022年的续转中有所体现,在2023年则更为明显:再保险起赔点提高、条款收紧、价格相应走高,部分商险公司已成功募集到更多资本。

创新运用另类资本,展示长期盈利能力

纵然面对近期不利因素,但在商险公司本身接近风险与承保能力上限、传统再保险资本受到约束之际,另类资本在当前周期中尤显重要。

虽然另类再保险资本在总再保险资本配置中的占比已从2011年的6%增加到2021年的15%,但仅占全球另类资产管理规模的不到1%,仍有巨大开发潜力。尤其是在最近的2018-2021年期间,总另类资产AUM的增长率达到每年12%,而同期的总另类再保险资本规模却基本没有增长。这意味着通过证明另类再保险资本在另类投资组合中的价值,有机会让资本配置向另类再保险资本倾斜(见图7)。

不过,商险公司需要证明自身有能力对巨灾事件定价和建模,并实现高于资本成本的长期回报。因此,商险再保和直保公司应主动参与另类资本市场,并关注三大主题以吸引投资者。

针对不同投资者的偏好定制价值主张。为迎合不同私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商险公司可考虑跨产品线进行风险共担,以分散和定制基金的总体风险特征。其他参数化赔付触发机制也可以吸引更广泛投资者。而且由于券次结构设计可与特定ESG主题相契合,因此另类资本能够支持投资者更宏大的ESG议程。

重新思考另类资本产品。另类资本工具的复杂性可能会让部分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商险公司可通过结构和合同用语的标准化来创新与简化另类资本产品。此外,商险公司需改进自身巨灾事件建模,尤其应当纳入气候变化因素。最后,直保公司可直接发行债券从而更多参与另类资本市场。

进军新市场。要填补自然灾害市场以外的保险缺口,商险公司需提升自身承保能力。但面对有限的历史数据、未经检验的模型和网络风险的高波动性,投资者仍保持谨慎态度。因此,商险公司应该提升对巨灾事件影响的定价和建模能力。近期,险企已开始监测其网络风险产品组合的风险敞口,相应地,我们已看到一些进展,例如网络巨灾债券的首次发行。

重建公私合作关系

除了保险相连证券市场,商险公司可利用公私合作模式获得更大的风险承保能力,以应对无法单独吸收的风险。但在与公共机构合作时,就风险承担达成一致至关重要:即哪些风险应由私营市场的企业或商险保险人承担;哪些应在行业层面进行风险共担;哪些应由公共部门承担。

(四)培养能力与人才,完成从“经验主义”到“数据驱动”的转变

众多商险公司正在大力投资建立高级分析技术、承保平台和外部数据来源。为跟上变革速度,商险公司必须吸引并留住必要人才,并培养老员工的能力。这需要文化转变,因为很多核保人和理赔员仍偏向于完全依赖自身丰富经验,并不重视对数据驱动的方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随着婴儿潮一代接近退休年龄,商险公司必须应对员工老龄化问题。同时,由于在新冠疫情后缺乏办公室现场互动,知识分享空间受到限制,而紧俏的劳动力市场会挑战商险公司吸引和留存必要人才的能力。管理型总代理、保险科技公司和其他行业也都在争夺有限的人才,而商险公司并非总是首选雇主。

利用商险条线业务模式打造独特人才价值主张

商业财产险公司可优化自身员工价值主张以吸引必要人才。鉴于其承保组合通常具有全球性和跨行业的特点,商险公司可强调自身优势,即能够为人才提供独一无二的机会去接触多样的职位、行业、地域及职能领域,并给出跨职能的职业发展路径。商险公司还需要丰富自身人才库,将目光扩展到保险行业之外的非传统人才,如具有深度技术专业知识或拥有网络科学背景的人才。

随着承保向分析驱动和半自动化发展,商险公司可进一步赋能核保人,让其从单一的风险承保工作转向数据驱动的承保组合管理。这将需要强有力的变革管理和能力培养举措,如知识编码、资深核保人的“传帮带”以及新工具和技能培训。

在寻求自身承保职能现代化之际,险企应该谨慎平衡“艺术”与“科学”、自动化与经验判断以及自主性与工作流程之间的生产力效果。承保的成功已不仅仅局限于风险选择和定价,还需要覆盖各条产品线的量化能力和定性技能。

三、全球商业财产险报告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纵观全球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财产险市场从起步到成熟通常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包括粗放式发展阶段、政策调整阶段、结构性调整阶段和多元化发展阶段。

中国财产险市场起步较晚,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与成熟市场差距仍较为明显。在过往相对粗放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财产险企业过度依赖车险,同质化严重,行业马太效应凸显,中小险企苦苦求生。随着车险综改和偿二代体系等一系列监管措施的推动和深入,中国财险市场目前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其发展趋势与成熟市场规律相符,因此全球经验对中国财险发展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全球商业财产险行业面临的挑战,很多也正是当下中国财产险行业转型过程中的难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财产险行业正处于战略机遇期。随着宏观经济企稳,产业发展复苏,市场对商业财产险的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为有效的捕捉基于,结合全球市场经验,中国财险企业需要关注四个方面:

首先,打造自身独特优势,塑造专业化品牌形象和价值主张对大多数中国险企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过往,众多财险公司千人一面,没有鲜明的品牌特色。在车险同质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大品牌,导致中小险企经营更加步履维艰。非车转型对于广大财产险企业是挑战也是机遇,核心在于如何在广阔的行业中结合自身禀赋进行战略选择,并形成品牌优势,并在细分赛道取得类似于全球领先企业的超额利润。

第二,新兴风险不断产生,传统行业风险未被充分覆盖导致大量风险缺口,政策导向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险企在专业化基础上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提升风险减量管理能力。标准化的单一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伴随风险性质的深刻变化,险企要以行业为中心,细化保障需求及场景,推出端到端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以弥合保障缺口。同时,近年政策导向不断推动险企回归保障本源,也是要求险企从单纯的财务补偿赔付者,转变为风险减量管理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践行风险管理使命。

第三,新能源、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颠覆了汽车行业,也将加速推动财产险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甚至重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险企在承保和理赔端带来了冲击。新能源车企采用直销模式,在理赔维修、汽车金融等车后市场具有较高的业务控制权,传统险企依赖经销商和费用竞争的营销模式亟待转变;通过有效应用车联网技术,险企可以减少理赔支出和销售增值服务以创造新的利润池,但面临利润压力的主机厂也将为此展开激烈争夺;自动驾驶技术将导致责任从个人转移向汽车制造商,投保主体和产品形态将相应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技术带来的剧烈变化,均要求险企重新思考如何与车企以及再保公司建立创新的商业合作模式,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服务水平。

第四,中国商险人才短缺更为严重,攫取“人才红利”成为险企制胜未来的关键。中国险企过去培养了大量车险营销和运营人才,但是在非车险转型过程中,专业化人才缺口显著,严重阻碍了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产业扶植政策带动众多核心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也培养了大量相关领域人才。如何结合自身风险管理需求,建立人才模型,筛选、招募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以攫取“人才红利”成为险企的战略要务。

结语

商业财产险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并面临持续的长期挑战:高通胀、利率波动、净零转型、不断演变的风险性质、持续收紧的承保能力以及收缩的劳动力市场。对于能够为客户、投资者和人才提供独特价值主张并创新风险减量解决方案的险企,这些挑战也带来了在风险变化中先人一步领跑行业的重大机遇。通过采取大胆果决的行动,商险公司可与“市”俱进,实现提升社会安全和韧性的重大使命。

点击此处,获取《麦肯锡全球保险业年度报告(2023):与时俱进,提升商业财产险的市场契合度》报告全文。

总编

林桂莲( )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吴晓薇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

徐炜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刘明华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鸣谢麦肯锡中国区王逸敏、孙新权对本文的贡献。

海外作者团队

Ebert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法兰克福分公司;Robin 是麦肯锡咨询顾问,常驻慕尼黑分公司;Kia 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芝加哥分公司;James 和Leda 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伦敦分公司;Sirus 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苏黎世分公司; 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波士顿分公司。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zhonghuanews.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