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秀6篇】

添加时间:2024-01-22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 篇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发展性”和“可持续”的抓手。从明确要求“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在云南洱海边殷切叮嘱当地干部“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到要求让山西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到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交出了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好”到“全面好”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转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让绿色消费成为社会风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践充分证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坚实基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回应“盼温饱”向“盼环保”的转变。良 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民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已然上升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建美丽家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治理污染企业,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解决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取得扎实成效,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篇二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短短的十个字,却透露出多少真理。

人的一生毕竟是在地球上生活的,无论或多或少人在一生中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人类这一物种换句话来说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由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所以,脱离大自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不可能的。

没有人能够超脱自然,但人却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对于自然事物却漠不关心。随心所欲的去破坏大自然的一切,人去主宰大自然万物的生死,无节制的随意破坏生态环境,使得不少动物濒临灭绝或是已经灭绝,各种自然环境失衡的问题频频出现。动物不断灭绝,大自然不断破坏,资源不断减少,这一切不都是人类从工业革命开始后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吗?

习近平主席的这一句话,就是将这所有的问题都汇聚在一起进行的总结。

虽说这句话让人耳熟能详,但也让不少人都有疑问。这不就是单纯的保护大自然吗?大自然哪能和金山银山所相比呢?这是因为大自然所带来的财富远不是金山银山所能相比的。没错,金山银满分作文网山确实能够一下带来大量的财富,但正如广告里说的那句“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你的眼泪”。如果现实真成那样,纵使是能使鬼推磨的金山银山,恐怕也换取不了让人活下去的水资源。

而这些资源的来由正是大自然。我们生于大自然,那就应当顺应自然,适当的使用资源,而不是竭泽而渔只顾破坏,只使用不回馈自然。

对于资源来说使用和回馈,都是一样重要的,有的时候甚至来说回馈比使用更重要。无休止的使用只会导致自然资源循环被严重破坏,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如果要不使生态平衡不被打破,那就必须要回馈自然。自然自我恢复速度缓慢,这就需要人为的去帮助,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友谊也正是因此而产生。人与自然的友谊越深厚,就越是能增进自然资源的恢复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友好的关系对人与自然来说,都是互利互惠的。

对于人来说,保护环境,建立一个友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对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国家在2020年提出的碳中和这一理念也是为保护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但只是国家做出努力就有所作用了吗?

无论是土地荒漠化,臭氧空洞扩大,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都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实际行动去解决。如果不加解决持续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人类将会毁在自己手上。

所以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唯有肩负起这份责任与义务,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 篇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中国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显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这就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高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决定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积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家园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每一个人内心深刻的人文情怀。

中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人和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 篇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到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再到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坚守惠民为民的价值取向。扭转环境恶化趋势、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比如,青海省全方位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切实承担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但我们也要看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实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推动边督边改、立行立改,有效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严格贯彻政策安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和睦的环境_与环境和谐相处作文_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局面。“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从昔日的“高、远、冷”到如今的“绿、美、香”,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超过200亿元,成为职工及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深化“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思想认识,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400字 篇五

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蓝天……

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由于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由于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

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 篇六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都在坚决地打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但还是带走了许多生命,经济重创、发展受阻。而这次疫情的重要诱因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这使得人类活动为对自然侵蚀“埋单”。“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璀璨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中就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发生转型而走向了工业化发展道路,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要发展必须走现代化道路,但也必须克服西方工业发展的弊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到中国的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人靠自然生活,人也反作用于自然”,这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我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也该认清自我才能创造生的条件。因此,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落实到人的心中,将信念转化为行动,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模式。三代人,五十多年,塞罕坝人将飞鸟不栖的荒原变成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林海,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碳、释放氧气等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并且实现了碳汇交易,这标志着塞罕坝林业生态产品实现了市场化。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就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以生态、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从生态效益中取得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了对自然的保护。

树立共治、共享的全民参与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河长制”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一项新政,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杭州开发了“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以APP实现了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社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水环境共同治理模式,守住了杭州的“水之美”,真正实现了全民“共治、共享”。只有我们每一“分子”生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来对自己负责、亦对自然负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才能更有力量。

人类发展的历程,从某些角度看来,人类在自然面前占尽了优势,但是究其本质,人类也没资格为所欲为以及过分陶醉于对抗自然的胜利。毕竟“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伤害自然,也意味着毁灭自己。自然是生命之母,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让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最新范文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7篇)02-15

新学期的打算作文500字优秀5篇02-15

家乡的特产作文(精彩5篇)02-15

西安游记作文优秀4篇02-15

有趣的兔子作文(精彩6篇)02-15

学会分享作文(精选10篇)01-21

写景作文:乡村美景(优秀5篇)01-21

冬天雪景的作文【优秀4篇】01-21

我最喜欢的动物【精彩3篇】01-21

后悔作文(优秀3篇)01-21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zhonghuanews.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