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农村群众迁入县城居住,农村房屋闲置、村庄整体环境差等现象日益凸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应该引起重视。
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村居环境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村民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绝大多数农村中的“脏、乱、差 ”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垃圾随处乱丢。由于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或丢在村前的路边,或丢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二是露天厕所建在村前屋后。由于历史、习惯、观念的原因,不少农村厕所建在渔塘边或村前屋后,部分还是露天的,虫蛆乱窜,臭气难闻。 三是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目前,除了养猪大户外,多数农户也会养上几头猪,但多数的猪舍都是建在屋前屋后,猪舍的粪便,冲洗猪舍的污水,流出露天排水沟渠,极不卫生,繁殖细菌。部分村个别农户的牛栏也是建在村前屋后,苍蝇乱飞。村民养的狗和家禽(如鸡、鸭、鹅),几乎没有圈养,狗粪和禽粪随处可见。四是村中沟渠成为垃圾倾倒,排泄臭水的渠道,滋生蚊虫乱飞,既难看又难闻。
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一是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二是管理机制缺失。一方面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缺少一支公共卫生保洁队伍。 三是资金投入缺乏。各级政府对乡村环境整治的投入与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求。四是极少数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
如何解决环境整治问题,对策有三。
一是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群众树立良好卫生习惯。
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乡村环保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而资金投入是最能调动起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所以应该逐步加大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补助额度。而乡镇、村也要发挥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和增加农村环卫工作经费,为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而做出积极努力。
三是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让群众投入到环境卫生整治的工作中来。群众是环境卫生整治的主体,发动群众整治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需要村级提高治理能力,需要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环境的主人,参与到环境整治的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