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舆情传播研判

添加时间:2024-02-27

/

【摘要】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本文通过解读事件发生后两周的舆情数据,分析该事件舆情走势和传播特点,探寻事件背后折射的舆论失焦、舆论战博弈和信息操控等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此次事件的舆情演化需警惕舆论失焦导致的社会风险、日本利用舆论战“洗白”风险以及境外势力带偏舆论节奏等风险和问题。

【关键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 舆情走势 舆论战 舆论风险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舆情概述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始于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东北部海域9.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损坏并发生核泄漏事故。东京电力公司为冷却核燃料向受损反应堆注入大量海水,据统计,该核电站每天约产生150吨含有高浓度放射性污染物的核污染水,截至2023年8月,核污染水的储量约134万吨。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囤积的上百万吨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并表示将会对核污染水进行净化处理,在达到安全标准后再进行排海。2022年7月22日,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东京电力公司有关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2023年8月22日,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将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根据计划,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行为至少要持续30年。

在日本阁僚会议宣布当日,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食品安全和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日下午,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宣布禁止日本10都县食品进口。8月23日,韩国各地举行抗议,反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决定。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同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境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日本境内有关排放核污染水事件引发的全民舆情正不断发酵,除了政府层面的回应和相关措施外,各路媒体纷纷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各界专家学者多方解读,网络舆论场上公众对此事件的讨论热度也在迅速上升。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舆情数据分析

2023年8月22日至9月5日,为期15天,在舆情监测平台以“日本+核污染水”为关键词进行全网检索,全网检索信息量达440余万条,平均传播速度为每小时12244条,峰值传播速度为每小时48975条。

舆情声量走势:核污染水排海当日达到顶峰。

从舆情走势来看,自2021年日本政府宣布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后,该事件便成为舆论场热议话题。其后,随着日本政府相关动作,舆情声量成波动上升的趋势。8月22日,日本政府宣布将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短时间内便引发各界关注,舆情热度开始急剧攀升,并在8月24日13点福岛第一核电站正式开始排放核污染水后达到峰值,当日总计数据量超过124万条,其中视频信息占比最高,发布逾68万条。从舆情声量走势来看,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整体呈现出国民关注度高、传播声量大、焦点事件峰值明显的传播特点。

传播平台分布:短视频领跑网络舆论场。

8月22日,日本政府宣布将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及时发声、表达态度,短时间内便激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此次舆情中,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热点生成的主要渠道,相关信息占比超过信息总量的50%,催化并加速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舆情的传播和发酵。微博也是此次舆情事件信息传播的主要舆论场,相关信息占比约26%,是网民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头条号、APP、微信、论坛等其他渠道亦有约24%的相关舆情信息,内容集中于各级别媒体对核污染水事件的报道、评论和后续跟进等。从传播渠道的分布来看,舆情信息在多平台间交互融汇、裂变传播,形成舆情矩阵效应,有效扩大了舆情声量。

热点词云聚焦:海洋环境和食品安全成为热议主题。

从热点词云分布来看,此次核污染水排海的实施主体“日本”“日本政府”“东京电力公司”成为舆论热议关键词,社会公众强烈谴责日本政客排海行为的不义之举,呼吁日本当局正视“义务”,停止核污染水排海。同时,社会公众担忧“福岛”“核污染水”中含有的“核辐射”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将面临严重危害;对首当其冲的“渔业”“水产品”等食品安全相关问题表示严重关切。这些都成为此次舆论的热点词。此外,我国外交部的多次谴责和回应以及海关总署关于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公告也成为舆论关注重点。韩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纷纷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表达关切,相关话题进一步引发网民热议。

舆情情绪分布:公众表达中负面情绪高涨。

从舆情情绪分布来看,公众负面情绪占比较大,厌恶情绪占比32.65%,悲伤情绪占比16.63%,愤怒和恐惧情绪分别占比7.34%和4.28%,体现了社会公众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抵触和忧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约26.33%的舆情信息表达了“赞扬”的正面情绪,主要集中于网民对多方抵制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的支持,如东京电力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因黑客攻击而瘫痪,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被迫暂停,网民纷纷鼓励支持,盛赞“黑客干得漂亮”,是“英雄壮举”。中国女留学生自制海报在欧洲街头宣传日本核污染水危害的行为也获得大量网友点赞,称其“勇敢有担当”。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舆情形势分析

日本核污水入海模拟_日本核污水过度恐慌_日本核污水危害性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我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我国国内舆论:总体来说,我国国内舆情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后呈弥漫发酵态势,涉及议题范围愈发广阔,社会情绪愈加多元。但随着时间推移,舆情逐渐走向消散阶段,当前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上对日本核污染水事件的关注热度也逐渐平息。

我国政府面对日本当局一意孤行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行为多次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和谴责日本不负责任的自私之举。8月22日,在日本宣布启动排海计划消息发出的24小时内,中方持续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表明严正立场,要求日方停止强推排海计划。8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这些举措是强有力的信号,展现出我国政府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的严肃鲜明的态度。

我国主流媒体及时发声,积极表态,并从多维视角深度阐释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严重影响。《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多篇时评,精辟犀利地指出日本强行排放核污染水入海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日方的极端虚伪和傲慢,也必将因自己的错误行径而受到谴责、付出代价。央视总台记者实地探访福岛现状并进入福岛第一核电站进行核辐射测试,数据显示福岛周边最高辐射值为东京的200倍,以真实数据解读核污染水排海的后续连锁反应和广泛影响。新华社记者采访日本首相官邸前进行抗议的日本民众,民众质问日本政府是否有权污染渔民赖以生存的工作场所。长江云新闻联合全国30家主流媒体发出倡议,坚决反对日本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和坚决抵制食用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呼吁大家密切关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共同维护全人类健康和全球生态系统。

我国民间舆论场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于日本政府一意孤行排放核污染水的行为,广大网民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坚定的反对态度。他们普遍对日本政府采取的自私自利行为表示愤怒和无奈。二是对核污染水排放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表达担忧。三是对有关核污染水排放的具体细节和各种影响因素的话题讨论,包括洋流对核污染水的扩散影响、排放地点和时间计划等。四是有极少数网民持与主流舆论观点相左的立场,包括替日本政府辩护、支持核污染水排放,甚至涉及到民族歧视和行业攻击等极端情况。五是个别网民中出现了一些抵制日货等非理性和过于激烈的声音。

国际舆论:总体而言,对于该事件,各国政府可能出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博弈、意识形态站队和核能立场方面的考量,大部分持默许或支持态度。媒体层面整体呈现态度冷淡、缺乏关注的特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太平洋洋流所及国家的民众舆论参与度较高,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呈现撕裂状态。

韩国作为毗邻日本的国家,其政府称对日本当局的行为深表遗憾,要求日方采取措施保障韩国公民的安全和海洋环境,但同时也表示,尽管并非赞成或支持日方核污染水排海的立场,但仍尊重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菲律宾政府也持相同观点,认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的专业判断;俄罗斯方面对待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行为态度强硬,表示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检测并共同解决这个全球性挑战。欧美方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明确表示支持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行为,对日本的计划“满意”;加拿大则表示日本排放核污染水不会增加加拿大水域的放射性水平,不会增加对加拿大人的任何健康风险;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国家公开表示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结论;欧盟、英国、瑞士等国取消了日本产食品的进口限制,在实际行动上表达了对日本的支持。

与政府的公开表态相比,各国主流媒体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报道普遍呈现反应冷淡、仅报道事件本身且报道基调与政府基本保持一致的特点。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媒体关注重心在于中韩等亚太国家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态度,而非从自身利益角度探寻这场全球性环境事件的深远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境外媒体试图为日本不负责任的行为“洗地”,指责中国强烈反对的做法是“小题大做”,质疑中国反制行为的正当性,诬称中国将环保议题政治化,有利用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煽动民情的企图。

相较于媒体较为冷漠的态度,各国民众对核污染水事件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据调查,日本国内有超过四成的民众明确反对核污染水排海计划,部分民众自发聚集在首相官邸、参议院和东京电力公司门前,强烈谴责政府的不负责任行为。韩国民众也表现出与政府截然不同的态度,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在韩国已经引起公愤。据报道,韩国最大在野党党首指责“日本越过了不可逾越的界限,这是对人类的挑衅,是向太平洋沿岸国家宣战”,并要求尹锡悦政府就破坏民生问题向国民道歉。8月26日,超过5万韩国民众聚集在首尔街头,强烈抗议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此外,根据数据统计,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民众中反对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占比约为21%,明显多于支持者7%的占比。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舆情潜在风险点分析

一是警惕舆论失焦导致的次生舆情和社会风险。突发性公共事件在生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存在舆论失焦的异化现象,即核心议题在舆情演化中被淡化、消解甚至被负面引导①,舆情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逐渐偏离原本的中心议题。舆论失焦往往与话题漂移、信息过载、情感化讨论等情况相关,公众因过度涌入的信息、观点或情绪化表达难以在原本的核心议题上集中注意力,导致主流舆论观点无法有效传播。此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中频频发生舆论失焦现象,囤盐潮、日料店自证风波、抵制日本日化产品等事件削弱了公众对于我国主流媒体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这个核心议题设置的关注度,导致舆情信息混淆模糊,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预计需要三十年完成,未来需要特别注意防范舆论失焦有可能导致的次生舆情和社会风险。一是舆论失焦可能加剧社会分裂和对立。情感化和偏向性的讨论往往使人们更加坚守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从而导致舆论撕裂或公众情绪对立,加剧社会分歧。二是政治操控风险。利益相关方或政治势力可能会故意利用舆论失焦来转移注意力、营造负面舆论环境混淆视听或操纵公众情绪,以达到其目标。三是虚假信息和谣言扩散风险。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通常伴随着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此现象在重大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尤为显著。其原因包括信息不确定性、社交媒体平台的加速作用、情绪传染以及信息过载等,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破坏。

二是警惕日本利用舆论战“洗白”。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战争形式,更加复杂且充满动态变化。在数据信息成为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间的舆论战通常是一种对抗性传播活动,聚焦特定议题、针对特定群体,具有长期推进、多方参与、反复质疑、互不相让等特征。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国际社会质疑。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政府不正面解决问题,却花费700亿日元“公关预算”制定专门的传播政策来应对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负面舆论”,试图影响全球公众的看法、态度和立场,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或意见,以支持日本有关核污染水排海的政治立场、国际政策或军事行动。具体而言,日本多次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出具的调查报告为其背书,试图推广“核废水”排海方案具有合理性的观点。日方企图混淆“核污染水”和“核电站正常运行所产生的废水”的概念,宣称“核废水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并积极争取美国、韩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面对我国对核污染水排海的合理质疑和正确主张,日本政府倒打一耙质疑我国反制的正当性和科学性,试图将我国置于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对此我国政府既需要通过外交努力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对日本的抹黑进行舆论反制;也需要国安、网信等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监测应对,坚决打击国内舆论场中有组织、有幕后推手的试图洗白淡化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行为。

三是警惕境外势力带偏舆论节奏。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中,我国坚持一贯主张,坚决反对日本危害全球海洋生态和全人类长远福祉的行为。而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利用此事借机恶意解读我国立场,试图带偏舆论节奏,向国内舆论场倒灌错误言论。一是用意识形态斗争转移矛盾焦点。日本政府利用其在西方媒体舆论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利用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竞争态势,想要实现将中国反对其核污染水排放计划的立场从本质问题上转移并模糊焦点。这一策略包括将舆论焦点从核污染水问题转向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以期通过舆论操纵达成西方国家媒体对中国的批评立场,从而将核污染水问题与意识形态竞争相混淆并扭曲。二是指责我国政府恶意煽动民众情绪。一些境外敌对媒体故意将“核污染水”与“核电站合规排放的核废水”混淆,对中国从民间至官方的反应进行过度夸大,甚至恶意指责中国对核污染水排海的强烈反对是故意煽动民情。此外,有些西方媒体将我国民众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愤怒情绪归结为认知差异,认为我国大多数民众处于非理性状态,只关注情绪表达,缺乏“科学讨论和理性思考”。境外媒体与反华势力利用信息优势在国际博弈中扭曲、抹黑我国主张的行为对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带来极大潜在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贺文文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王秋菊、朱良志:《社会化媒体舆论失焦: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国编辑》,2023年第6期。

②张文宗、胡畔:《中美舆论战与中国的国际传播》,《和平与发展》,2022年第1期。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zhonghuanews.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