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华为团队工作法》——人才的选配成长激励

添加时间:2024-02-18

/

华为团队工作法》| 徐玲解读关于作者

吴建国,1996年入职华为,曾任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是构建华为人才管理体系的核心成员。后来吴建国离开华为,但仍然专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管理咨询服务,兼任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特聘教授。

关于本书

本书中,吴建国把华为的人才管理之道总结为三个核心动作,并通过大量真实的场景化案例,给出了每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及避坑指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核心内容

一、 怎样做好人才的精准选配?

二、 怎样做好人才的加速成长?

三、 怎样做好人才的有效激励?

/ (二维码自动识别)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玲。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华为团队工作法》。简单说,这本书是以华为为例,来讲高质量管理人才。这本书的作者叫吴建国,1996年入职华为。熟悉华为的人都知道,正是在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华为开启了长达17年的持续管理变革,而人才管理变革又是重中之重。吴建国被任命为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是构建华为人才管理体系的核心成员。后来吴建国离开华为,但仍然专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管理咨询服务,兼任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特聘教授。

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企业家都在说,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任正非却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你看,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根本。很多企业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来了之后你不会用,不能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所谓“用不好、长不快、调不动”;还有的企业,一开始团队很有战斗力和凝聚力,但走着走着人心就散了,或者组织就僵化了,失去了持续进化的能力,这是最要命的。

所以说,不是人才,而是对人才的有效管理,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管理人才,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很多企业家都感到头疼。大把大把的钱投进去挖人才、做培训、搞激励,但这些动作的效果到底好不好、投资回报率高不高,是一笔糊涂账。当然,这跟人力资本的高度复杂性有关,也确实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好的人才管理一定是个动态优化的过程。

吴建国说,这些年他做人力资源的管理咨询服务,就好像是医生在门诊部看病,结果来问诊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每个企业都在人才管理方面踩过大大小小的坑,而作为“医生”他只能挂一漏万。于是,吴建国决定把他在人才管理方面总结出的方法论写下来,让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到,标杆企业目前是怎么做的,自家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听完本期音频,你也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公司在哪些方面“躺枪了”。

本书中,吴建国把华为的人才管理之道总结为三个核心动作,一是精准选配,二是加速成长,三是有效激励。这三点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实践中你会发现,处处都是雷,想要做到位非常难,标杆企业和普通企业的差距正是从这里拉开。下面,我就为你详细讲解,如何才能把这三个核心动作做到位,关键的技术要领是什么。

第一部分

首先来说人才的精准选配,其实就是搭团队的过程。说起搭团队,我们一般关注的都是“进人”,也就是怎样选拔人才。这确实很重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面,就是“出人”,也就是人才的退出机制。如果人才只进不出,特别是管理层如果没有合理的流动、淘汰、退出机制,那组织就一定会陷入僵化。所以,要搭好团队,人才的“出”和“进”同样重要。

下面先来说“进”。

人人都知道,进人的原则就是要精准识别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力与岗位的匹配。这事儿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很多老板也自认为,自己阅人无数,慧眼识人不是问题。但吴建国提醒我们,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据美国管理协会调查,美国企业的人岗匹配率只能达到50%。通用电器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说,自己花了30年时间,才把人才甄别率从50%提高到80%。而目前中国企业的人才识别率,普遍只有30%左右。

那么,“识人”这件事到底难在哪里呢?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招聘过程中,面试官很容易落入“第一印象陷阱”。如果应聘者一开始就获得了面试官的好感,那么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面试官就会主动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最初的印象,从而感情用事、形成误判。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认知不协调”。

在得到《宁向东的管理学课》中,宁向东老师就专门给应聘者支了一招,怎样快速获得面试官的好感?比如,面试的第一个环节一般都是自我介绍,那么你就可以去研究一下,这家公司推崇的模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身上的哪些品质是你也有的;或者最近这家公司的大老板正在提倡什么东西,恰好也是你身上具备的。这些东西就可以好好包装一下,放在自我介绍里去重点讲。如果你的某句话恰好引起了面试官的共鸣,那么他就非常容易落入“第一印象陷阱”。

那如果你是面试官,要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宁向东老师说,他当面试官,就从来不要求对方做自我介绍,而是直接审视能力,以免自己被误导。

那华为是怎么做的呢?就是通过建立判断人才能力的客观标准,来尽量减少面试官面试时的主观性、随意性。具体来说,华为做了三件事:第一,确定重点岗位的关键职责和关键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能力要求来客观评估候选人;第二,设计每个不同岗位的面试问题,建立面试题库;第三,对公司所有可能担当面试官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经过专业培训的面试官,肯定会对“第一印象陷阱”所有警惕。做完这三个动作以后,华为的人才识别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要注意,这里说的只是人才识别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能力识别。能力够了,是不是就合格了呢?还不够。中国人向来强调“德才兼备”,除了有才,还必须有德。而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忽略的地方。很多人认为,在企业里谈道德,太虚了,而且一个人有没有“德”,面试时也很难看出来,所以干脆就不考察这个方面了。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其实,企业里的“德”不但不虚,而且非常重要,其实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一个人如果不认同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那么他的能力越强,给企业带来的破坏性越大。把这样的人招进来,就等于是给企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我们都知道,华为在这件事上吃过大亏。曾被任正非视如己出的天才人物李一男,因价值观冲突离开公司,还引发了长达6年的“父子”大战,搞得华为元气大伤。

价值观这么重要,那么,在面试时到底能不能有效识别呢?虽然未必精准,但还是可以初步判断的。比如,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就两条,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以奋斗者为本。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前提就是这个人必须有利他之心和同理心,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那如何考察这一点呢?如果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人,那面试官可以问他:你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的一次重大冲突?或者,你如何从失恋中走出来?从应聘者的回答就可以了解,他是更倾向从自己的角度还是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是有工作经验的人,那面试官可以问他,有没有遇到过客户提出不合理要求?他是怎么处理的?等等。

总之,在进人阶段识别人才时,需要从能力和价值观两方面去考核,而且要以价值观为先。

说完了“进”,我们再来谈“出”。吴建国说,有的企业家喜欢在办公桌上摆个貔貅,据说貔貅“只进不出”,象征着财源广进。但如果从人才新陈代谢的角度看,人也好、企业也好,如果“只进不出”那就坏了。华为当初在找IBM做咨询的时候,员工的总离职率是5%。当时大家的反应是,必须要想办法降低核心骨干员工的离职率。而IBM的咨询顾问却告诉他们,错了!5%的离职率是太低了而不是太高了。国际领先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率在10%~20%的区间才是合理的。

在高速成长的企业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初创期的元老们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占据高位、拿着高薪,却不能跟企业一起成长、不再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时候怎么办呢?如果直接“干掉”,那未免有兔死狗烹的嫌疑;但如果让这些“大爷”们继续在公司混日子,那会极大地打击团队的整体士气。这个问题在华为也特别严重过,很多老员工的收入大头是虚拟股权的分红,对工资奖金根本不在意,这就与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冲突了。

针对这种情况,华为对干部队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吴建国说,这一点是华为人才管理的精髓,但也是最难学的。所谓“能上能下”,就是干部既可能升职,也可能降职,华为干部“三起三落”甚至“七上八下”的例子有很多。华为曾经有一位高级副总裁,原本指挥千军万马,后来因为犯了严重错误,被降职为项目经理,成为当初自己下属的下属的下属,手里只有三个兵。吴建国自己在华为时,也曾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做一线销售。当然,只要在基层干得好,又有重新升职的机会。

管理团队除了要“能上能下”,还要“能进能出”,建立干部退出机制。一说到退出,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裁员,其实除了裁员,还有很多退出的方式。在华为,主要采用这么几种方式:一是提前退休。这好理解,就是给“老人”们一笔补偿款,让他们提前退休腾出位子。二是转岗。就是把管理者转为公司顾问,让他们以专家顾问身份为公司建言献策,但是没有管理决策权。三是用辅业来分流。像华为就成立了一家做企业商旅的公司,用来分流公司元老。四是内部创业,公司对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和扶持,这对公司和员工来说是双赢。国产手机OPPO的经销商团队之所以那么厉害,就是因为很多经销商就是由OPPO前员工内部创业来的,他们和OPPO之间形成了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长期利益共同体。

好,总结一下:华为搭团队的动作要领是,既要重视“进”,也要注意“出”,对人才要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华为公司行为准则有哪些_华为公司员工商业行为准则_华为公司制度与行为文化

第二部分

搭好团队,实现了人岗匹配,这只是人才管理的第一步。随着企业的成长,员工的能力也必须跟着成长。或者反过来说,只有员工能力成长了,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所以,人才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员工进来之后,你怎么加速他的成长。

一说到能力提升,一般想到的就是花钱搞培训,把员工送出去听课,或者把外面的老师请过来讲课。但是,这样的员工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外部培训的内容和员工的实际工作不能紧密结合,员工很难学以致用;反过来,员工觉得学非所用,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应付差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企业只搞外部培训,就好像是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而自己不参与,这显然是不行的。

实际上,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整个公司中高级管理层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公司的一把手,必须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比如,华为大学的校长就是任正非,其他人只能担任执行副校长。华为的所有高层领导,必须轮流担任新员工培训的授课讲师;而华为的所有中高层管理者,都必须获得企业培训师资格和教练资格,成为自己下属的教练员。

由管理者自己来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最大的好处就是培训内容聚焦于实践,围绕实际工作场景,探讨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用的案例也不是那些和本企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哈佛商业案例”,而是企业在实战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案例。同时,还可以做到“训战结合”,也就是让员工在工作中边冲锋、边练兵。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员工能上战场打胜仗。华为把这种培训方法叫做“全真教”,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个“全真教”,意思是强调真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不但新员工要受培训,管理层也要受培训。比如吴建国自己,当初就作为中层干部,作为后备梯队人才,进入高层领导培养计划。先是进行两周的课堂学习,聚焦于高管需要掌握的战略思维、政策把握等等;接着就进入三个月的实战训练。具体做法是,由吴建国的直接领导担任培训教练,和他进行一对一的深度沟通,找出他身上最需要改进的两项技能。然后,教练会为吴建国制定一个详细的能力提升方案,在三个月内集中突破,教练定期指导。三个月之后,再来考核他这两项能力有没有实际提升。

实践证明,这种“全真教”的培训方式非常有效,三个月之后,培训对象中有50%的人,在自己的两项改进技能上都有显著提升。而员工技能的提升又可以直接转化为华为的绩效提升,培训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以上说的是华为的纵向人才梯队的培养,也就是从新员工到高管层的全员成长。除此之外,华为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横向岗位的人才复制技术。想想看,如果你现在有20家奶茶店,你想在两年内把规模扩张到150家,那你该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100多个合格的店长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华为的真实问题。在21世纪初,华为的全球业务只覆盖到了20个国家,而公司战略决定在5年内把业务拓展到180个国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批量复制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人才,也就是华为内部称为的“国家代表”,该怎么办呢?

华为的做法是,把个人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标准化教材,并规模化推广。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全球五大洲分别找出业绩最好的国家代表,把他们召回总部,让他们分别列出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问题清单。把他们列出的问题一对比,就发现其中有将近2/3是重叠的。把重叠的部分整理为8~9个关键问题,比如关税问题、建厂问题、劳工问题、政府关系问题,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70%~80%。

第二步,把这8个关键问题变成8个培训主题,分配给5位国家代表,每个人负责1~2个主题的培训开发,包括编写教案、制造课件和实际登台教学。其间会有培训专家对这5个国家代表进行专业辅导。第三步就是招募学员进行实战培训,培训结束、答辩通过的员工,才可以被正式派驻海外。当这些人走上“战场”,实际开展工作时,发现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前做过沙盘预演,就能做到心中不慌,有条不紊地去解决问题。

华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国家代表,保障了华为海外业务的快速扩张。这种对成功经验的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尤其适合于横向的、相同岗位的人才培训,而且比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高效得多,这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借鉴的。

你看,通过这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华为实际上掌握了一套高效的人才复制机制。用吴建国的话来说,华为培养人才的速度比汆丸子还快。这些年来,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不断用“三高策略”,也就是“高薪酬、高职位、高成长”,来从华为挖人,其中光腾讯一家就挖走了华为几千名骨干员工。但华为并没有出现人才枯竭,反而是世界级的领军人才越来越多,这绝对要归功于这套高效的人才复制机制。

有了人才复制机制,企业才能够摆脱对个别天才式人物的极端依赖。对此,任正非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吴建国刚进入华为时,任正非的左膀右臂是李一男和郑宝用。任正非对吴建国说:“让你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希望在3~5年内,选拔并培养出来100个李一男、李二男、李三男;100个郑宝用、郑狗用、郑屁用。”几年之后,李一男离开华为,郑宝用患了脑癌要去美国治病。任正非痛失左膀右臂,而华为的战舰继续乘风破浪。吴建国这时候才明白,当时任正非的良苦用心。

好,总结一下,华为加速员工成长的动作要领,就是建立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纵是指纵向人才梯队培养,由各级管理者亲自担任教练员,采取“全真教”的培训方式,促进各级员工成长;横是指个体成功经验的横向推广,快速复制符合相同岗位需求的人才。

第三部分

不过,员工能力成长了,不代表他就一定会铆足劲干活儿,能力和动力不是一回事;而且,员工一成长就很有可能被挖走。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到人才管理的第三个核心动作,就是有效激励。有效激励能够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一说起激励,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分钱。网上传闻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钱给够,不是人才也能变成人才”,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真的是这样吗?很多企业看到华为舍得给员工发钱,也学着华为大碗分金,结果不但没落好,还往往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员工怨声载道、团队离心离德,所谓“打劫容易分赃难”。那到底是为什么,华为分钱就能激发员工的奋斗精神,而别人学它分钱却往往只能带来利益纠纷呢?

吴建国说,因为学华为的人,把激励的逻辑搞反了。华为员工是因为分钱多才艰苦奋斗吗?不是的。华为员工是因为先认同了华为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被内在感召激励着去奋斗,而高薪激励只是辅助,是为了不让奋斗者吃亏、让奋斗者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大家的注意力始终是在“战役”本身,而不会去过分关注谁多拿一点、谁少拿一点。相反,如果是采用“雇佣军”模式,给钱才上战场,那么大家的注意力肯定是在钱上,很容易为分赃不均而起纠纷。在面对强敌时,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对员工最重要的激励,一定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感召式激励,只有这“上三路”的激励做到位了,这时候物质激励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一个企业在初创时期,没有品牌、也给不出高薪,这时候你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方式就只能是使命和愿景。

书里讲了一个当年任正非招揽郑宝用的故事。华为在1987年刚成立时,就是一家贸易公司,代理销售一些消防设备和电子元器件。一次偶然的机会,华为做起了电话交换机的生意,发现这个产品利润高、市场大,于是想自己搞生产。但任正非找人研究了大半年,没什么起色。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现任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告诉任正非,他有一个同学叫郑宝用,超级聪明,如果他来主持研发,肯定能搞定。但是,当时郑宝用刚刚考入清华读博士,这时候想让他放弃学业,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公司上班,他如何肯答应?

任正非听完以后说,没关系,我们试一下。后来任正非到北京出差,专门去找郑宝用。一上来,任正非就给郑宝用讲述了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七国八制”的惨痛局面。也就是,中国市场被七个发达国家的产品所瓜分,这些产品相互之间还不互联互通,给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然后任正非说:“我来找你,就是想和你一起干一件大事,让中国人能够用上自己的产品,把世界列强赶出去。”郑宝用回忆说,他当时听完后热血沸腾,被深深打动。任正非又接着说:“你加盟华为后,我直接任命你为总工,负责整个企业的产品研发。你的基本薪酬也可以享受公司最高水平。”

任正非这套“连环激励拳法”一打出来,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郑宝用当场就答应加盟华为,后来用不到两年时间就推出华为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真正的人才进行激励,一定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走反了。

在做物质激励的时候,还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就是你的考核标准要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致。比如,很多企业都强调用户至上,但在绩效考核时却只注重短期利润,没有把客户体验、客户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考核,结果就导致了百度魏则西、滴滴顺风车等恶性事件。再比如,有的企业倡导团队协作精神,但在绩效考核时却只重视个人业绩。这就造成了物质激励和使命激励之间的相互矛盾,二者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相互消解,当然就起不到激励效果。

除了要注意考核标准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物质激励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管理员工的期望值。同样一笔奖金,如果是高于员工的预期,激励效果就好;而如何低于员工预期,激励效果就不好,甚至会带来负激励。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奖金的绝对值,而是奖金与员工期望值之间的差距。那要如何管理期望值,让员工的预期回归理性呢?说来也简单,就是把员工的目标任务定高一点。华为高达90%的员工是完不成自己的目标的,但除了表现最差的5%,其余大部分员工都能拿到奖金,而且还不少。这样大伙儿就会有负疚感:没完成任务还能拿这么多,惭愧啊!明年得撸起袖子好好干了。而如果你把目标定得太低,大家都觉得自己很能干,期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好,总结一下,华为有效激励的动作要领,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走反了。在物质激励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考核标准要和企业价值观一致,二是管理员工的期望值。

总结

说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吴建国总结的华为人才管理的三个核心动作。

第一是人才的精准选配。动作要领是,既要重视“进”,也要注意“出”,对人才要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第二是人才的加速成长。动作要领是,建立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纵向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横向进行成功经验推广,快速复制人才。

第三是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动作要领是,以使命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物质激励的考核标准要和企业价值观一致,还要注意管理员工的期望值。

撰稿、讲述:徐玲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华为加速员工成长的动作要领,就是建立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 纵是指纵向人才梯队培养,由各级管理者亲自担任教练员,采取“全真教”的培训方式,促进各级员工成长; 横是指个体成功经验的横向推广,快速复制符合相同岗位需求的人才。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zhonghuanews.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