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最新】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出台!上海将在多领域创新突破

添加时间:2024-02-26

/

在今天(12月29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朱宗尧,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一浩,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吴金水,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二级巡视员沈红华出席,介绍《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有哪些主要内容?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公布,10方面172项任务详解→

——热点问答——

支持鼓励各领域创新突破,跨区域联动,监管和服务创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已经从1.0版发展到今天发布的5.0版,能否介绍一下与前几版方案相比,5.0版有什么不同?

彭一浩:5.0版特点和亮点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五个方案是持续深化的有机整体。从1.0到5.0版,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提出不同目标任务。之前四个版本共实施了584项改革举措,这次发布的5.0版又推出了172项改革举措。这五个版本是一个不断升级、全面深化的过程,是一项点上突破、点面结合的系统性改革。

一是始终将企业感受度作为首要标准。5.0版方案明确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制度化政企沟通机制,聚焦企业关注事项,不断拓展改革深度、广度。比如,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一站式服务工作体系,扩大施工图免审范围,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程序,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

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建设。5.0版方案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比如,针对企业办理破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了优化破产案件财产解封及处置机制、健全信用修复机制等一揽子改革举措。

三是始终坚持由点及面不断深化。5.0版方案不断拓展改革事项的覆盖面。比如,“一业一证”改革在浦东新区试点,在此基础上拓展至全市范围,并进一步探索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再比如,开办企业新政从内资企业扩展至外资企业,从开办拓展到变更和注销;办理建筑许可改革从低风险小型项目拓展到全口径的社会投资项目等。

其次,5.0版进一步鼓励探索创新先行先试。5.0版首先是贯彻落实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在此基础上深化拓展创新突破,为全国营商环境优化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一是支持鼓励各领域创新突破。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作用,鼓励先行先试,打造创新制度高地。比如,支持浦东新区试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先行调解等机制和模式创新,开展科创板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等改革。

二是跨区域联动创新。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创新试点六城市互联互动为切入点,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16项改革举措,如电子证照互认、信用体系建设、人才资质互认、涉税事项“跨省通办”等,力争共同打造营商环境合作示范区。

三是监管和服务创新。依托“一网通办”等平台和数字化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探索创新重塑服务理念和监管方式。在市场主体全链条监管、全周期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力求使企业办事更便利,政务服务更高效,法治保障更有力。

优化通关全链条全流程,清理规范收费,提升口岸服务能力和服务环境

文汇报:上海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已经连续两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第一。下一步还会有哪些重点改革措施?将会给进出口企业带来什么实惠?

申卫华:近两年,上海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在口岸管理单位以及上港集团、亿通公司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得到了改善和优化。从排名来看,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上海跨境贸易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上海推进提前申报、智慧口岸建设等多项做法作为先进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营商环境的改善也体现在规模数据上。从今年前11个月数据看,今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将创历史新高,世界最大贸易口岸城市地位更加稳固。2021年上海港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700万标准箱,将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为落实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市商务委会同上海海关等9部门于今天印发了《上海口岸2022年深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改革若干措施》,主要从优化通关全链条全流程、清理规范收费、提升口岸服务能力和服务环境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措施力度。

第一,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通关全链条全流程。进一步深化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预约申报等通关模式,进一步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技术出口和离岸服务外包出口退税申报“免填报”,出口退税系统可将每一笔出口业务的关联数据进行匹配,企业只需要在系统中按下“确认”按钮,就能完成出口退税申报,这将极大地减轻企业的工作量。

第二,清理规范收费,进一步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上海口岸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进船公司主要航线THC、文件费一站式公示,推动船公司附加费透明化。同时,我们将将创新探索建立洗修箱线上管理系统,促进洗修箱“服务留痕、收费透明”,进一步规范港外堆场收费。

第三,综合施策,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能力和服务环境。今年的《若干措施》首次将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改革延伸至空运和铁路运输领域。空运方面,将试点空运电子运单,试点机场场站收费一站式7*24小时线上支付,试点机场监管仓储区提货卡车线上预约制度,进一步提升上海航空口岸便利化水平。铁路运输方面,将推进中欧班列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保障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除了提升服务能力,还要为企业营造更优的口岸整体服务环境。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透明度,持续做好细化公布口岸作业时限标准、通关流程可视化查询等工作,方便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制定运输计划。完善企业意见反馈和协调解决机制,加强口岸部门协同联动,切实帮助广大企业纾解困难。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保险等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防范外贸风险,保障外贸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业务流程、改造业务办理系统、深化数据共享应用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此次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中,在“一网通办”方面将进一步推出哪些改革举措?

朱宗尧:“一网通办”是上海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抓手和政务服务品牌,入选了2020年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在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上海排名全国第一。“一网通办”上线三年多来,坚持“业务+技术”双轮驱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效率与公平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实现了从技术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变,从政务服务向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转变,从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推出了“高效办成一件事”“两个免于提交”“好办”“快办”“帮办”等改革。目前,“一网通办”累计接入政务服务事项3445项,办件量达1.82亿,实名注册个人用户突破6000万,企业用户超过245万,“好差评”好评率达99.96%。

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贯彻落实中,我们充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改造业务办理系统、深化数据共享应用等方式,推出一批改革举措。

营商方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_营商环境建设方案_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一是精简优化审批服务,在全市范围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探索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持续扩大“高效办成一件事”覆盖面,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减跑动。

二是全方位推进精准高效政务服务,实现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服务全覆盖,让“进一网、能通办”成为常态。聚焦惠企政策、普惠金融、综合纳税、专项资金、用工就业、服务贸易等领域,实现企业信息精准匹配、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三是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级,建立完善“一网通办”线上、线下帮办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全面实施“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改革。

四是加强数据共享,在更大范围内打通国家与地方的网络和数据通道,优化电子证照、数据资源授权模式,积极推动数据赋能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到政府办事,政府核发的材料一律不再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 “一网通办”改革,全方位、全领域赋能营商环境优化,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推动全市面上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便利度。

着力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竞争监管执法,健全监管体系

上海电视台: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之一。请问在这方面,市市场监管局主要有哪些做法?

彭文皓:市场监管局在这次《方案》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支持发展和依法规范并重、监管执法和制度建设并重,着力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体系,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不断营造公平的市场秩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上海。

一是着力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清理赛道。在上海,市场主体的竞争可以是冲刺赛,也可以是马拉松,但绝不能是赛道条件各异的障碍赛。2021年,上海深入推动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各类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加快形成市场主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景象。全年,创新性地对重大政策措施实施起草部门初审、市场监管部门专项审查、政府法制部门复核的三级把关机制;对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开展督查考核;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截至2021年11月,全市共对627件增量政策措施进行了公平竞争审查,对1312件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做好“回头看”。共修改政策文件8件,废止政策文件31件。

二是着力加强竞争监管执法,当好公平竞争的守护者。我局持续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力度,持续规范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竞争行为。2021年,我局以网络、医疗服务与医药购销、长江禁渔等列为重点,办结相关案件629件。今年,率先探索并成功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破解“商务楼宇宽带接入梗阻”,得到国家部委督察组的高度认可。我局聚焦“3+6”新型产业体系,狠抓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建设。今年,上海查办了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权利人通过外交途径专门致函中国大使馆,表示感谢并追加对华投资3个亿,将区域总部落户上海。该案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我局还加强了对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执法力度,率先查处了平台“二选一”垄断案,处罚决定书被誉为“教科书般的法律文书”。

三是着力健全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我局不断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衔接、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协调,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今年,我局发布了《经营者竞争合规指南》上海市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引导企业全方位开展竞争合规建设的地方标准,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同时还对接国际规制环境,将竞争合规的管理工作融入国际通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探索新的便民利企免罚条款,发布了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2.0版,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执法服务的温度。此外,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双随机抽查达1280多次,创新“数字广告”等7个重点数字化应用场景,食品智能化追溯品种扩大到11大类44个品种,全市智慧电梯覆盖率达98%。

推动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制度机制落地见效,进一步提高破产办理质效

界面·财联社:破产制度改革完善是国家和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重要内容。请问上海法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对下一步工作有什么打算?

吴金水:办理破产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制度支撑。近年来,上海法院持续完善破产审判体制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上海法院全年审结破产和强制清算案件仅106件,今年已突破1000件。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国法院“十大破产典型案例”,上海法院有3起案例入选。

主要做法是:一是持续优化破产案件集中管辖。先后在上铁法院、上海三中院设立专业化破产庭和破产法庭。近期,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在浦东新区法院成立专门的破产审判庭。二是持续完善破产审判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推动构建破产案件全流程网上办案体系,健全破产管理人分级管理制度,努力降低破产成本,提升破产效率。三是持续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建立由市政府办公厅、市高院共同牵头,20多家部门共同参与的企业破产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办理破产中遇到的疑难复杂问题。四是持续加大破产案件办案力度。今年以来,共审结破产、清算案件1001件,同比增长了近一倍(去年结案538件);共清理债务845.4亿元,盘活资产169.3亿元,让一批危困企业脱困重生、大量僵尸企业快速出清。

虽然近年来破产审判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对照市场主体的需求,我们持续破解问题和难点。前期,上海法院全力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企业破产制度若干规定》,推动将国务院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一些重要制度设想在浦东新区得到率先落地。比如,《若干规定》第11条在全国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破产管理人对于破产财产可以“先处置,后解封”,这对于破解长期存在的破产财产“解封难”“协调难”“处置难”问题具有重要制度试水意义;《若干规定》第13条则首次规定破产企业名下的在建工程因材料缺失、第三方不配合等原因无法办理竣工验收的,可经有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合格后视为完成竣工验收,由管理人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这项制度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尚无明文规定,有利于促进此类破产财产依法及时处置,确保破产程序顺利推进。除国家部署的“规定动作”外,《若干规定》还结合上海实际推出了一些“自选动作,包括:赋予企业董事、高管在企业临近破产时承担及时启动破产程序、防止企业资产流失的特别管理义务,创设重整保护期及未申报债权失权制度等。这些创新举措,有利于推动危困企业及时获得破产重整保护,促进更多具有营运价值的企业重整成功。

下一步,上海法院将以贯彻实施《若干规定》为契机,推动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制度机制落地见效,进一步提高破产办理质效。

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推动审批审查中心实体化建设

澎湃新闻:上海在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有哪些进展成效?接下来还会推出哪些改革举措?

沈红华: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全市各区、管委会一起,始终坚持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坚持制度创新和靶向施政,持续推进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从2018年重点聚焦社会投资项目,到2019年进一步拓展延伸,将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纳入改革范围。

2020年,我们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经济体做法,提出了以“五个一”(“只登一扇门、只对一扇窗、只递一套表、只录一系统、只见一部门”)为核心的3.0版改革,市区两级设立了社会投资审批审查中心,作为面向企业办事的单一窗口,提供全程“一站式”的审批、咨询和服务。

2021年,我们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推进以“全覆盖改革、全流程优化、全要素管控”为目标的4.0版改革,进一步拓展改革范围,正式挂牌成立了市、区两级1+16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将原先分散的审批资源集中、整合,依托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社会投资、国有投资和政府投资等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各类审批、中介服务和市政公用服务事项纳入区级审批审查中心进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前台一窗收发、后台联合会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同时,重点针对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这两个关键环节,不断推进改革深化,实行“多图联审”和“多验合一”制度。对施工图审查实施分类改革,建立健全基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施工图审查差别化管理模式,扩大施工图免审正面清单,由社会投资低风险产业类项目拓展至全部产业类项目。全面实施建筑工程综合竣工验收制度,按照“一口申请、一网办理、提前服务、分类验收、限时办结、统一发证”的总体目标,加大政府部门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梳理验收事项,优化验收流程。自2018年起至今,全市已有21000多个各类建设项目已经享受了改革政策红利。

明年工程建设领域的改革工作主要是聚焦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聚焦“全覆盖、全流程、全要素”的改革目标,围绕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清单细化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形成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5.0版改革实施方案,系统有序整体地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创新试点工作。

二是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核心,加快与各行业部门专业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互通和信息共享。在实现审批服务事项全面接入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和项目办理进展督办的管理机制,加快推动数字化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的转变。

三是切实推动审批审查中心实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区审批审查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能级,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工作体系,以“一个中心”为依托聚焦企业办事全流程便利化,深化项目协调联动,打通从政策制定到执行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点击查看《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全文。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zhonghuanews.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